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两优一先│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余薇

发布时间:2021-08-05 09:32:19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红色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她是洛阳市老城区法院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学习先进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标看齐,牢记初心使命,感受榜样力量。

   余薇,女,1985年9月出生,汉族,200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任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参加工作十余年来,余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因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业务能力出众,先后荣获老城区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省法院个人二等功,洛阳法院“人民满意好法官”等荣誉。

一、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本色

   余薇自2009年4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无论是所在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参观学习等活动,还是全院统一组织的文明助交通、清洁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乃至全区组织的“四官服务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活动,余薇均能做到积极参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具有坚决的共产主义信念、较强的党性及为人民、为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是一名政治立场坚定的共产党员。

二、发扬工匠精神、秉承为民初心

   在工作中,余薇更是始终秉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一起案件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生”的处事准则,在办案中无论案件大小、难易,都能认真对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工作中的她常说:“工作要做得好,无外 乎‘磨’和‘细’;一次次案结事了的调解,一次次握手言和的笑容,背后的辛苦付出不能只凭热情。”尤其是近年来案件数量激增,她所在的团队承办的又多是小额速裁案件,基本要保证在一个月内审结,一天经常开4、5个庭,容不下一点松懈。但她始终坚信每一起案件对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生。所以,每一起案件、每一份判决书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她都要和法官助理、书记员来回核对3遍以上才能放心。让每一个裁判都经得起法理、事理、情理的推敲,是她作为一名法官所秉持的初心。

   在审理原告瑞安市某公司起诉被告常某及常某之子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一案时,原告某公司经其他法院生效判决确认了对被告常某享有债权,后在该院执行过程中因查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该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现原告某公司因发现被告常某在债权形成时恶意转移房产给常某之子,遂向老城法院提起债权人撤销权之诉,要求撤销被告常某与其子之间转让房屋的行为。余薇意识到,该案债权纠纷虽已判决且生效,但如不妥善处理,既可能增加原告某公司的诉累,加大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可能会导致被告常某及其子处于生活居无定所的局面,常某很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不稳定因素。因被告常某称工作时间不便请假,为此,她利用中午或周末时间经过先后五次耐心的对双方当事人讲法说理,最终使原告某公司与被告常某及其子达成调解协议,且双方在其他法院的执行案件与老城法院的民事案件一并了结,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均非常满意。

三、坚守信仰信念、守牢法治底线

   心无私欲,自然会直;心无邪曲,自然会正。余薇常说:“作为一名党员,要将党的纪律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干任何一件事,首先要判断是否符合党章的规定和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自2019年入额以来,当年即审结民事案件315件,其中调撤率达61.4%,一审案件上诉发还改判率0.3%,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88%,均居老城法院第一。2020年,她更是勇挑重担,带领所在团队审结民事案件730件,结案率达99.86%,无一超审限结案,已结案件平均审理天数25.74天,各项质效指标均位居老城法院前列,无一引起信访不稳定因素。

   余薇始终坚信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不能丢弃的政治底色,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的她,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自参加工作以来,无任何违法违纪,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审判岗位上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入党10多年,余薇始终以自己的执着、坚守、努力与奋斗实践着自己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实践着她入党时的誓言,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



责任编辑:申文娟    


关闭窗口

您是第 9813534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